VR市場的企業“生態”,其實是會給企業帶來誤區的,這是所有企業都需要重視的地方。
要正視企業“生態”所帶來的誤區
自“企業”與“生態”這兩個概念被人融合、提出并加以各種注解之后,每隔一段時間便總會涌現出很多“野心家”試圖按照自己的理解建立起一套能夠覆蓋所屬產業方方面面的所謂“生態”系統。
從而達到獲取產業話語權,甚至進一步控制整個產業價值鏈的目的。
不可否認,企業“生態”的建立的確會帶來不少負面問題。
通過觀察,我們能夠發現,一個成熟“生態”的誕生其實便代表著一套全新“規則”的建立,很多對此持以“反對”意見者。
之所以抗拒的最大原因便在于由此產生的“壟斷”與“獨裁”會干擾整個產業體系的非正常運轉,從而影響到所有人的根本利益。
但筆者認為,一個稱得上“成功”的企業“生態”所代表的規則體系,大多出現在某個新興產業的初期發展階段。
或者在某個舊有產業中開辟了全新的規則模式,而無論是前者對于初期產業與市場的穩定,還是后者實際上對于舊有秩序的革新與補充,其正面意義絕對要遠遠大于負面影響。
或許在產業發展的最后階段,確實會不可避免的短暫出現人們所擔心那種糟糕局面。
但在一個更廣闊的時代背景之下來看,無論多么獨特或者強大,任何企業以及其所建立的“生態”都是這個廣義產業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除非有極其特殊的原因(如文化、政治、戰爭、災難等),其想要長期的一直維持某種僵化、單一的尷尬局面,卻是極不現實,也是不被當前全球經濟大環境所允許的。
這里有一個可能不那么恰當和淺顯的類比——盡管當前企業“生態”聽起來似乎是個很時髦的名詞。
但追溯歷史,其實早已有之,只是并未被人以某個名詞詳細的加以界定而已,譬如在筆者的認知中,過去(現在?)很多國營企業所打造的實際上就是一個個獨立而封閉的龐大企業“生態”系統。
自產自銷,自我滿足,自我陶醉——這在特定的要求與時代背景下自然能夠很好的維持一種相對穩定的運轉狀態,但一旦失去某種不可名狀的“保護”,無論是來自于外部的沖擊還是內部的腐朽,都會造成其崩潰的必然結局。
因此,在這里也要糾正很多贊同者與反對者都或多或少共同存在的“誤區”——千萬不要悲觀或狂妄的認為由某一個企業或個人建立的企業“生態”,能夠完整或者長久的“替代”或影響其對應的整個產業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