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我們一直提倡著VR的內容制作需要進行創新,但是決定創新的前提是你需要有著扎實的基礎。
從根上靠譜的作品 才有挑戰新探索的可能
我們一直有個觀點:VR技術特別適合講超現實的、關于夢想和想象力的故事。
《拾夢人》(The Dream Collector)就是這樣一個關于夢想的故事。從設計圖上看,多數畫面都有著一種魔幻現實的畫風。
讓人有一種被現實中熟悉的一切圍繞同時超越現實的感覺。讓觀眾在熟悉的環境中跟著故事走,這是故事靠得住的根基。
另一個來自米粒介紹的,從敘事場景上的挑戰也非常吸引人。目前我們看過的絕大多數VR動畫短片。
包括Oculus Story Studio的“Henry”、Google Spotlight Stories的“Pearl”等等,都是單一場景的敘事。
而米粒的創作團隊,在The Dream Collector中,嘗試了多場景的轉換。
就是說,觀眾在故事中可以按照導演設置好的邏輯“走動”到不同的場景中。
而每個場景之間的轉移,都是觀眾注意力的自然反應,當然這其中的引導元素也都是經過構思和刻意設計好的。
甚至其中一些還有小小的互動環節,能夠讓觀眾在“故事里走動”時,有更多趣味之外,留下深刻印象。
或者,觀眾還會有興趣進入故事多走走才能發現所有這些趣味點。
從多場景敘事和設置小互動環節上看,目前尚無其他工作室嘗試,Pinta的確像那艘小帆船一樣,率先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