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gic Leap這個曾經的神話近日卻屢屢受挫,那么他們的技術到底難在了哪呢?跟大家來分析一下。
解讀Magic Leap技術路線
Magic Leap的核心技術,主要是基于Brian在華盛頓大學時關于光纖掃描內窺鏡的研究。
內窺鏡就是醫生們做手術時用來體內成像的,本質是個微小攝像頭。
Brian的突破在于反其道而行之,逆轉光路,把這個技術用到了顯示上。
這樣通過極細的光纖用激光就可以打出彩色的圖。這種光纖技術不僅可以投射出一個2D圖片,還能顯示出一個光場(Light Field)。
而目前的AR、VR顯示技術所走的,都是雙目立體視覺Stereoscopic的技術路線。
通過雙目立體視覺所呈現出來的,畢竟還是假3D,而光場技術若是能夠實現,卻能夠呈現出一個真實的3D世界。
如過能夠實現,將是一個巨大的飛躍,就像人類從鐵器時代,換擋到了蒸汽機時代。
Magic Leap的挑戰
從現有的資料來看,在將這項技術產品化上,Magic Leap應該遇到了不小的挑戰。
首先,Magic Leap所用到的光場技術絕不僅僅像他們所給出的畫面展示的“反內窺鏡”技術如此簡單:這是一個實像系統。
必須在實際的屏幕上成像才能看到畫面,通常的近眼系統是虛像系統,人眼看到光線后讓我們覺得有個虛擬的屏幕在前方。
因此只憑借圖中的設備是無法做到近眼顯示的效果的,就像我們對著投影儀鏡頭(記著戴個墨鏡),是看不到畫面信息的。
實際上現有的技術方案中光纖的優勢在于它是柔性的,可以通過機械裝置進行高速掃描。
用一個像素點大小的光纖頭,掃出來一個微顯示器大小的畫面,這樣就省去了微顯示設備的空間,顯示設備能夠實現像素的多少原則上取決于機械掃描的精度。
而像素要求越高則精度要求越高,同時掃描速度也要越快(同一幀畫面時間間隔不變),加裝的這些結構也會越大越復雜。
這是一個此消彼長的關系,從開始的冰箱大小到后來的頭盔大小,如果想再小的話,應該也需要進行一些取舍。
除了在顯示方面有難關,光場技術同樣在信息記錄和處理方面目前也有比較大的困難,對運算量和存儲空間是很大的挑戰。
傳統紀錄技術的一幀畫面記錄的是一個二維平面,而光場技術所要求的一幀內容則是一個三維區域的全像素化記錄。
從現有的方案、÷來看,如果傳統的數據量用D表示,光場技術如果要達到相同的畫面質量,其數據量幾乎是D的D次方。
所以,被降級為長期研究項目的可信性應該是非常高的。
所以什么方案能接替Magic Leap 給大眾留下的期待,給世界帶來一個震撼人心的產品,是一個更有趣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