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R市場并不是那么容易成功的,有很多VR硬件公司由于經營不善基本上面臨著被淘汰的地步。
經營模式尚不清晰,大批公司面臨淘汰
國內的VR市場剛起步,在一波接著一波的概念炒作后,如何在元年之后得以生存,拿出具有競爭力的產品才是企業需要深思熟慮的。
單從硬件設備和研發來看,國內很多的企業目前仍處于偏模式輕技術的狀態,內容單一,缺乏創新,從市面上大批量的VR眼鏡就能看出來。
安信證券分析師諸海濱指出,國內VR市場的硬件領域在VR顯示器、VR眼鏡盒子、VR一體機方向均有涉及。
但超過80%的產品均為VR眼鏡盒子,技術含量低,造價成本低,進入門檻低,真正擁有核心技術的VR顯示器、VR一體機產品的廠商屈指可數。
各家公司使出渾身解數,開發與VR概念相契合的產品,但盈利模式仍不清晰。
比如,盟云軟移,其營收大增的主要原因是來自公司增強虛擬游戲開發、移動互聯網廣告發行等業務。
再比如,為鐵路和地鐵等機構做虛擬現實解決方案而涉足VR的騰實信,今年上半年實現凈利潤82萬元,同比增長149%。
但其凈利增長的主要原因是高鐵運營線路里程大幅增加,車輛設備數量增加較快,因此各運營站段需要的人員增加較快,培訓壓力驟增。
投資者對于涉足VR相關領域公司的投資也較為謹慎。
一位從事新三板投資的人士對記者表示,VR這兩年才剛剛熱起來,但從目前的盈利模式,到技術層面,再到用戶體驗,都還不太明朗,大多是停留在概念上。
“之前接觸過一些聲稱做VR的公司,往往看不到實際的產品,也沒有什么技術含量�!彼f。
艾媒咨詢一份報告認為,預計今年下半年將淘汰大批硬件創業型企業,而不少企業也將從內容端切入,從硬件生產轉向內容產出。
對此,中銀國際分析師田世欣指出,VR硬件性能將在1~2年后有所突破,行業標準與生態平臺將隨之誕生,但主要還是由海外硬件巨頭主導。而
國內創業型中小企業硬件開發技術競爭力不足,一窩蜂式的項目投入導致山寨成風,偽概念和炒作現象嚴重。
國內VR硬件必將面臨行業大洗牌,目前經過2015年一輪淘汰后留存下來的五六十家硬件企業最終存活的可能只有幾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