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VR還沒有說是特別的完善,而真正的VR革命也不可能讓大企業來進行徹底的改革。
谷歌今天悄然推出了自己的虛擬現實平臺Daydream VR的開發工具包,態度謹慎地表達了。
大家可以基于谷歌為Android系統、Unity和Unreal環境提供的SDK,創建Daydream VR上的應用和內容了。
外媒并沒有就此炒作,少數嚴謹的行業媒體,還特別提示:谷歌的Daydream VR不太可能在今年晚些時候推出,目前的一切舉動最好理解成谷歌在積極為此做好準備。
當然,如果我們刷朋友圈的話,一定也能看見不少滿大街嚷嚷著Daydream VR馬上就要來了的標題。
從你好元年到你好寒冬,居然在“最前衛最時髦”的VR行業,復活了世紀初南都系總有一款雞湯讓人淚流滿面的傳統。
以讓資本望風而逃的情懷繼續以徹底不技術流的打法起哄和起膩。

在沒技術分寸這件事上,“外面的世界”也一樣很精彩:昨天有個名叫Elsewhere的公司。
推出了一個$50的黑色塑料眼鏡盒子,號稱下一個它家的app,插上iPhone(最好是i7),就能把手機里的平面圖像變成3D深度照片/視頻。
這個$50的黑塑料盒子比谷歌的Daydream VR SDK包還刷屏,新聞稿搞得好些媒體說夢話。
諸如將要“顛覆AR/VR市場”,提供“感知突破”,“該產品是VR進入大眾市場的分水嶺。”之類。
把塑料盒子賣到$50是本事,但是在一個明顯靠技術吃飯的行當里,過于夸張的造型就跟技術不搭了。
看到一向尊敬的theverge氣得在評論文章里都快胡言亂語了,趕緊寫個郵件向外媒同行表達祝賀吧:Hello啊,還是你們那疙瘩騙子多啊。
theverge的編輯天生認真,對著這個根本無法說清技術原理(假如有的話)的塑料盒子,從不靠譜的3D電視說到什么才是真正的VR。
難道我們在聊技術的時候我們都在跑馬拉松咩。
從冬季到冬季,VR真正春天過嗎?齊秦都找不到狼了。谷歌和臉書也一樣找不到。
昨天,我們說完了“消費級360相機”是個想象中的虛擬市場之后。
大家接著開始想:那么手機是否就能把VR帶入真正的大市場?

看來不太能
首先,全球進入移動互聯網以后,讓絕大多數與現實生活/娛樂相關聯的應用場景,再往回倒退到PC端是不太可能了。
當然這不妨礙我們繼續在PC端做一些在智能手機上無法做的事情,比如辦公和設計。
這也是為什么微軟的surface兩頭不著調,最終即沒干過手機也沒干過PC的原因。
90年代那一撥VR沒趕上釣“咸帶魚”是因為互聯網沒起來。
現在既然已經移動互聯網了,未來的VR在移動端是肯定的。
智能手機,從喬布斯亮出第一部iPhone開始,手機就像長在我們身上了。
我們可以不再打電話,但不能沒有手機。
因為它具備幾個人類必須要的特點:
1、帶不帶著它全由主人決定,即使如微信這樣已經能接管我們生活的強大應用,真要決心放下也不是不可以;
2、帶著它并不麻煩,不用的話揣口袋里完全不影響作為人類人體“在沒有手機”情況下的任何行為;
3、所有人都有手機的原因是因為上面有所有人都用的應用。
基于上述,想要VR成為大面積市場應用,意味著VR硬件要跟手機一樣,至少要有這“三點”。
否則憑什么讓大家都穿比基尼出去顯擺。跟手機一樣能隨身攜帶隨手扔下,上面有所有人都需要的應用。
使用的時候也跟手機一樣自然跟長在身體上一樣。
猜猜,這會是什么?(問我也不告訴你)

谷歌、臉書為代表的科技巨頭,是基于互聯網尤其是移動互聯網擴張起來的“智能手機思維型的公司”,不是它們想不想推進VR的問題,
是有沒有那個“非智能手機思維”去推動的問題。
目前谷歌臉書所有的關于VR的計劃和策略,都圍繞著智能手機,非常合理。
一個是最大手機系統的業主,另一個擁有最大的手機社交平臺。
不從手機上考慮才怪。圍繞手機考慮的結果,就是想法設法把手機插進各種眼鏡盒子。
沒聽說谷歌、臉書做一體機吧。這也隨便說明了一體機更加沒戲。
谷歌臉書的基因決定了它們難以成為VR革命的真正推手,并不妨礙它們目前所有關于VR的部署和舉措。
智能手機至少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依然是人類生活的“主導”。
圍繞手機的一切想法即使不能替代手機,也能促進手機的進一步強大和市場擴張。
喬布斯也是做了好多很酷但不賣錢的電腦啊。
所有的眼鏡盒子也好,帶手控的眼鏡盒子也罷,都將是一個促銷手機的工具。

所有基于VR的信心建立在這項技術將把人類帶往更多維度的空間,人類期望跳脫自己有限的生物生存空間,實現多維度交流。
僅此一點足以支撐所有沉浸式體驗成為新的剛需。
問題只在于我們什么時候做出一款比手機更輕便更強大,能在異度空間中自由穿越的產品。
它或者是手機的進化,或者是像喬布斯那樣橫空出世弄出一樣毫無既有概念的全新事物。
不管是哪種,都建立在目前所有已知技術的支撐之上并且徹底擺脫目前所有已知技術思維。
包括谷歌臉書在內,所有目前階段的VR產品、平臺都可能不是未來。
談不上寒冬或者元年,本來就是技術進化的自然規律和過程,
能在這個過程中獲得從經濟利益到技術思維上的收益,是最大的勝算。
再說明白點就是,如果沒賠上太多的精力和時間和錢去走一條看不清遠方的道路,也無需浪費滿腔情懷問候寒冬。
谷歌臉書就不情懷,它們非常都賺著眼前的錢,占著包括AI、新能源、醫療教育,當然也包括VR的“坑”。
說不準哪條船就發現新大陸了呢。

可是沒有那么多“船”怎么辦?總不能一條船等著沉。
因此非常贊同騰訊在這件事所表達的觀點。
行不行不看現在踩沒踩著船在寒風里擺pose,看腦子。
不僅某項技術某個產業,世間萬物皆如此:你一點一點看下去慢慢你就明白了整個就跟夢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