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glass是首個在VR市場嘗鮮的,不過由于沒有準備充足已經退市許久了,這個許多開發VR的廠商一個警醒。
Google Glass作為新一代智能眼鏡的開創產品,在檢驗市場需求的同時也由于自身的諸多不足而遭遇了失敗。
距離Google Glass停產已經過去了19個月的時間,谷歌公司似乎還是不愿意讓它咽下最后一口氣。
Google Glass初代產品的失敗并非毫無意義,它為后續AR/VR等智能眼鏡的開發探清了雷區。
微軟恐怕就直接受到了啟發,在Windows 10發布會之后迅速明確了hololens的商用市場定位,并小心翼翼的對產品進行著迭代。
除此之外,如何處理軟硬件之間的關系,如何有效的拉攏開發者,也幾乎成為了所有VR硬件開發商的必修課。
硬件和軟件不同,不要過早的將半成品推向市場
針對軟件,內容開發者可以將免費的Beta版本登陸到分發平臺。
通過分發平臺的反饋就能了解到這款產品當前的缺陷和市場前景。
Steam平臺的搶先體驗模式就是個很好的例子,開發者可以將內容的早期版本以低價販賣給玩家。
以此來獲得開發資金和用戶建議,后期則提供免費的升級服務。
但對于硬件來說,這個方法可能不太適用。
開發者版本的硬件設備也需要具備一定的完成度。
消費者顯然不可能針對你的開發機和成品硬件進行二次付費。
hololens的開發版本就耗去了微軟近5年的研發時間。
而HTC Vive的開發版本與消費者版本整體差異并不大。
谷歌顯然還停留在“軟件”的思維上。
Google Glass研發負責人Tony Fadell也承認過早的將開發版本推向公眾是一個錯誤的決定:“硬件與單個的電子元件不同,生產線的存在必定會耗去更多的開發時間,在產品推出之前就需要明確它的相關功能。而消費者一旦花費成本買到與價值不對等的產品,必然會失去信心,從而毀掉產品的未來市場。”
Google Glass的硬件本身確實存在一些問題。
許多開發者反饋,這款產品的電量只能保證它正常運行1個小時,隨之而來的則是性能降低與大面積發熱。
而Google Glass的畫面成像也不如預計中那樣出色,狹小的可視區域需求人們采取不自然的姿勢觀看。
概念視頻中的那些AI功能就更加是癡人說夢了,美國科技作家Robert Scoble就曾抱怨。
在他上臺演講時Google Glass仍在不斷的推送Twitter消息。
而對于VR設備而言,HTC實際上提供了一種折衷的方案,他們的推廣手法顯得更加積極和慷慨。
去年3月份,HTC聯合Valve推出了開發機的申請活動,只要內容開發者通過了官網的表單篩選。
就能獲得一臺免費的HTC Vive。通過這種方法,硬件開發商不但能有效的規避市場風險,還能收獲行業領頭者的寶貴意見。
明確定位,讓開發者便于針對設備進行二次開發
Google Glass在發布之初雖然展現了智能眼鏡主導人類未來的藍圖,但它的產品定位實際上非常不明確。
谷歌對于拉攏商業伙伴顯得尤為消極。
而Google Glass高昂的售價和閉塞的渠道對消費者和開發者也顯得非常不友好。
這直接導致內容開發者無法清晰的看到硬件的市場前景,從而對應用開發變得畏首畏尾。
與谷歌合作的眼鏡制造商并不多,只有Luxottica在內的為數幾家,這導致Google Glass的造型設計久久無法獲得改善。
除此之外,谷歌也沒有積極的去熟絡科研、醫療、教育等方向的合作伙伴。
與之相對的是,hololens則經常出現在高校教育的課堂上,甚至和NASA也有緊密的聯系。
而oculus rift和HTC Vive雖然主攻消費市場,卻也在著手商用領域的布局。
另外,消費者想要體驗到Google Glass也異常艱難,高達1500美元的尷尬定價讓很多人都望而卻步。
而這款設備在2014年公開發售到2015年停產的這段時間內,大部分時間都只對美國用戶開放渠道。
作為一款先鋒科技產品,它也沒有和媒介進行合作推廣。
Google Glass在舉棋不定間錯失了良機,再加上當時智能眼鏡的生態鏈并不成熟。
很少人愿意基于這款設備進行二次開發,直接造成它的內容應用十分稀少。
在如此嚴峻的情況下,谷歌公司本身也沒有針對Google Glass開發出能夠站臺的應用,這款產品自然難以獲得消費市場的青睞。
在VR設備方向,Starbreeze的StarVR頭顯就主要應用于企業市場。
鮮明的商用傾向讓他們獲得了IMAX的信賴,隨即衍生出了IMAX VR Centers項目和相關的內容應用。
而Google Cardboard的市場定位反而十分明確,它不僅帶動了移動VR的風潮。
還與可口可樂、麥當勞等企業合作,收獲了不錯的推廣效果。
VR設備的生態鏈雖已初具雛形,但創新型產品仍需警惕
與Google Glass推出之時稀缺內容和開發池的情況不同,大量資本的入駐與開發者的支持,讓VR設備的生態鏈逐漸變得完善。
從低端的VR盒子到系統式的移動VR再到頂層的核心VR,消費級和商用級產品都有一定的市場空間。
VR硬件開發商所面臨的問題已經沒有Google Glass開拓市場時那般嚴峻了。
不過,很多創新型的VR/AR產品仍需繞過它走過的那些大坑。
Skully頭盔最初的設計十分誘人,GPS、免提系統、內置智能顯示屏等組件幾乎可以滿足所有的交通應用。
但過高的定位讓開發者們難以將項目運轉下去,1250萬美元的融資也在濫用下所剩無幾。
而Veeso團隊推出的面部追蹤頭顯最近也傳出了眾籌失敗的消息。
他們在Kickstarter上發起的項目并不被消費者所認可。
在VR日報看來,Veeso頭顯并不是一款失敗的產品,但表情同步等功能更適合被用在商業領域。
例如迪士尼VR影片的拍攝就需要針對Avatar進行表情定制。
對于Veeso來說,眾籌也許不是資金來源的唯一渠道。
同為創新型產品的FOVE頭顯之所以能獲得眾籌的成功。
在于它的眼動追蹤技術能被迅速拓展到游戲、購物、設計一類的消費級應用上。
在遭遇了最初的滑鐵盧之后,谷歌似乎也清醒了過來。
此前就有傳聞指出,Google Glass的第二代產品將主要面向企業用戶。
Alphabet執行董事長Eric Schmidt就曾明確表示,Google Glass是非常重要的基礎平臺。
它只會在短時間內停售,回爐重置后的下一代產品必將受到收費者的推崇。
谷歌公司最近所申請的專利似乎也在向我們傾訴著同樣的信息,更換棱鏡、新增觸控板、改變電池結構。
無不預示著這款產品將會換一種形式再度出現在我們面前。
一款新產品的成功,背后總是伴隨著無數的失敗。
代步工具Segway曾聲勢浩大的進軍消費市場,但4年時間內只賣出了2.4萬臺。
VR硬件作為打破傳統的產品,自然也會受到市場的嚴苛考驗。
但總的來說,這些堆砌起來的失敗經驗,也會讓新的技術離我們更進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