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落:復仇》制作人至今仍然感到非常遺憾

《部落:復仇》的制作人Chris Mahnken近日表示,該作的失敗完全要歸咎于游戲的推出時機、過短的開發周期和公司管理上的改變。盡管《部落:復仇》備受評論界贊揚,但卻悲劇性地成為了《部落》系列的蓋棺之作。
“雪樂山(Sierra)在游戲發售之前6周就關門大吉了,因此我根本沒有機會完成游戲,” Mahnken在接受Examiner采訪時表示。
“我本打算再額外花三到四個月的時間關注于該作多人地圖和競賽系統的開發(這兩部分根本沒有完成)。
“如果你在開發的是一款競賽用游戲,那么周邊工具是至關重要的。而我們根本沒有機會完成這些。”
雪樂山是母公司威望迪的開支削減和重組計劃的一大犧牲品。
“在《部落:復仇》的開發過程中,雪樂山就被威望迪的大佬們逐步關掉了,” Mahnken悲哀地說。
“這很不幸,因為我們當時是在盈利的,反倒是威望迪自己每天都在虧損。
“他們在3至4年間陸續關掉了其它10個更小的工作室,包括Dynamix, Papyrus, Impressions等,希望能夠止住虧損。這就好比一個胸部中彈的人想通過砍去四肢手腳來止血一樣。”
就這樣,《部落:復仇》失去了市場和公共關系團隊,嚴重影響了該做的媒體曝光率,有人建議把游戲做成CS那樣的游戲,再加入“子彈時間”的元素。
“最終結果就是《部落:復仇》根本沒有得到公司總部的任何支持,只是在游戲發售的八個月前可憐地登上了一期雜志的封面,刊登了一次雜志廣告,連任何網絡廣告都沒有,”他解釋說。
“另外,游戲的發售還和其他幾款射擊游戲大作撞車了,因為我們是按預定的發售時間表出貨的,而其它幾款大作都延期了,因此我們嚴格按照時間表發售卻害了自己。而如果我們能再有4個月的時間改進多人游戲,就能正好避免與那幾款大作競爭了,” Mahnken評論說。
《部落:復仇》于2004年發售,是具有突破性意義的在線多人游戲《星際圍攻:部落》和《部落2》的續作。這兩部作品是由Dynamix開發的。
查看所有2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