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lds in Worlds是一段新的VR短片,這個VR短片的制作給了我們很多的啟發,下面跟大家聊聊這個問題。
這是一個簡單的不到2分鐘的故事:
一艘外星飛船在棉花糖一般的太空中飄著,其中一個外星人手上拿著一個“圣誕水晶球”。
放大這個水晶球,里面有一個小小的地球,放大這個地球,草地上有個男生,他手里也有一個水晶球,繼續放大這個水晶球。
里面有個更微觀的世界,草叢中的兔子洞,兔子洞里的小螞蟻,小螞蟻正在彈吉他……然后鏡頭開始縮小回放。
我們從微觀的世界“起身”,隨著吉他、螞蟻、兔子、地球男孩再次回到外星人手中的水晶球,然后是整個宇宙。
除了顯示Quill調色板的旖旎色彩和創作物料的3D質感之外。這個作品最給人啟發的是,它解釋了一個微觀和宏觀在多維度空間上的哲學關聯。
這正是虛擬現實技術的特征,通過塑造人類想象力的“虛擬現實世界“,來驗證我們在不同維度的狀態,甚至起源和歸宿。

而這,正是目前除了VR我們無法用其他方式解釋的事情。
正如Fujita對自己作品的解釋:一個世界套著另一個世界,我們只是其中之一。
“通過放大和縮小我創作的世界,我突破了自己的想象力�!�
VR之所以對藝術家有強大的吸引力,正是因為這種無法再其他介質上的表達和傳遞。
此前我們在采訪制作VR交互工具的團隊光子互動時,創始人黨宇航有句話非常精準:VR內容應該提供這樣一種體驗,摘下頭盔你就再也無法用其他方式體驗到。
非常贊同。這甚至可以作為一個衡量是否應該進行VR內容創作的、最基礎和簡單的標準。
虛擬世界是一個無限的空間,只有先打破自己固有的對時空的觀念,才有可能把這個無限的空間當成自己的“畫布”和“雕塑臺”。
嘗試真正的超越現實和單線性思維的創作。
這可能就是Fujita所謂“突破自己”吧。
在這個意義上,那些代表生產力和創造力的先進性的工具及其創造者,才是資本和行業真正應該關注和投入的目標。
谷歌在早期就收購了Tilt Brush。

其實,Oculus的Quill早在今年1月的圣丹斯電影節期間就拿出來秀過。
當時藝術家現場展示了使用Quill,創作Story Studio的第三部VR動畫短片《安吉莉卡》(Dear Angelica)。
現場視頻中藝術家帥到天際的姿態讓人無論對Touch還是Quill都印象至深。
Quill跟此前HTC Vive上被稱為“殺手級應用的”Tilt Brush類似。
都是給用戶提供一個虛擬的調色盤,讓大家創建3D藝術。
然而Oculus做得更好在于,Quill傳達了這樣一個理念:多維度空間的藝術表達,是技術和藝術思維的結合。
這也是擁有“技術硬核”的公司的思維。技術、藝術、哲學,從根源上是世界不同視角的反射。
沒有這種思考,單純宣傳一個硬件和一個工具,效果上不是技術上的差異,是境界的高低。
這或者就是為什么像谷歌和Facebook這樣的科技巨頭,都不僅吸引了世界級藝術家和VR工作室,而且自己本身都致力于探索藝術的緣故吧。